发布时间:2024-12-27 09:56:22 热度:169
中国青年报聚焦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有孩子为打游戏5天5夜不睡觉
春节刚过,青少年沉迷智能手机的话题再度引发关注。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夏柱智副教授课题组将目光聚焦于农村留守儿童。不久前,该课题组对外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调研的中部省份中,有九成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使用专属手机或者长辈的手机玩耍,其中,近七成孩子用手机看短视频,三分之一用来玩手机游戏。"
在农村,一些中小学留守儿童放假回家后,'盯着手机不离手’成为常态。沉迷手机已经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的孩子为此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冲击’。” 该课题组呼吁,政府应当将通过积极干预、防止严重的手机沉迷作为关心与服务留守儿童工作的重中之沉迷手机低龄化,“仿佛掉进手机里去了”
2021年以来,夏柱智课题组分赴河南、湖北、湖南、江西4省共10县(区)展开专题调研。调查显示,在中部省份的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较高,部分占比超过50%,学校及家长普遍反映手机管理难,而对留守儿童群体使用手机的管理难度很大。课题组面向河南、湖北、湖南三省九县(简称“三省调查”)中小学生家长开展了留守儿童手机管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3172份。
与此同时,沉迷手机的现象正在走向低龄化。
在湖北省阳新县枫林镇,课题组到当地家访,看到这个家中一个5岁的小孩一直盯着手机屏幕玩游戏,“眼圈发黑,却十分精神”。当被问及擅长哪些游戏时,他热情地展示起自己手机上的6款游戏App。在一些农村地区,课题组经常看到,四五岁的儿童也能熟练下载和操作手机游戏,或者不断滑动屏幕观看短视频,“这些手机软件对低龄儿童来说非常有吸引力,而且进入门槛非常低。
“游戏大神”比“学习尖子”更受追棒
根据夏柱智的观察,近5年来,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现象愈发凸显。“首先是互联网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上网正越来越方便。”夏柱智注意到,以前在老家,安装无线网络的人家并不多,一些孩子常常寻找有Wifi的地方,挤成一排“蹭网”玩手机。近几年在部分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安装了无线网络,留守儿童很难不触网。其次是家庭管理缺位,导致留守儿童长时间使用手机。调研发现,这些家庭祖辈大都没有能力或意识引导留守的孙辈正确使用手机。在农村,一些老人需要做农活儿或其他工作,很难全程看护孙辈。有的老人就将手机当作“电子保姆”给孙辈玩,缺乏对孙辈沉迷手机可能带来的危害的认识。
手机上瘾导致体质下滑等问题
让蔡开梅无奈的是,因为沉迷手机,原本读小学时在班上名列前茅、全家寄予厚望的孙子,学习成绩一路下滑,中考时只考上了当地的普通高中。这个春节,已经读高二的孙子依旧每天玩手机到深夜,临近开学才赶寒假作业。“不运动,也不爱走亲戚,被大人要求去拜年也是带着手机玩,全家去附近的景点旅游他也不去,就想留在家玩手机。”这与夏柱智在鄂东老家的观察如出一辙。春节里,夏柱智去拜年,亲戚家十多岁的孩子一直待在卧室玩手机,“也不出来会客”。“沉迷手机对留守儿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些孩子体质出现下滑。”课题组了解到,湖北某县一所中学2021年例行体检,初一年级30%的学生视力呈重度不良,初三年级一个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戴眼镜。在附近小学,学生有五六百度近视眼已不是新鲜事。与之相伴随的是学生体力下降。这个班体育课组织学生引体向上,最多能做两个,普遍一个都拉不上去,“基本没啥臂力”。值得注意的是,课题组认为,手机游戏包含*色彩,一些短视频有软色情等不良内容,会对留守儿童带来严重心理问题。课题组调研了解到,在华中地区的一个山区县,近3年曾发生两起学生因手机被没收而跳楼自杀的极端案例。
如果孩子有类似的问题,来启泰叛逆教育学校,我们会为您提供:
- 心理辅导:专业的心理老师会通过一对一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引导他们正确表达情感和需求,解决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 行为矫正:老师会针对学生的叛逆行为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采用正面激励、行为契约等方法,强化积极行为,纠正不良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 文化教育:在帮助学生纠正行为和心理的同时,文化课程的老师也会确保学生的学业不受影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 生活指导:教导学生生活技能,如整理内务、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该文章有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如有侵权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