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恋并不是孩子的错,很多人都是在情窦初开那会过来的,所以家长不要以暴制暴,与其“穷追猛打”倒不如冷静下来想办法。应对孩子早恋问题,“以柔克刚”放才能制胜。背着家长早恋的孩子本就是慌乱,恐惧的。这个时候家长一味的指责,用*手段来阻止孩子,孩子在惊慌中为了逃避惩罚去选择一些极端的方式,这些行为一旦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创伤和身体上的伤害。
1.创德教育:青少年特训学校是国内连锁的问题青少年特训教育学校,湖南长沙总部有三大校区,一条龙分开管理教学,避免新生老生混合教学。
2.护航教育
3.励萱教育
4.涵创教育
5.全人叛逆教育
6.爱德思睿教育
7.杰龙教育
8.博阳教育
9.正苗启德教育
10.愚公树人素质教育
一.心理课:心理疏导、心理干预、心理暗示。
二.感恩课:感恩录像视频、感恩文章学习及感悟、体验(角色互换体验)
三.励志课:听励志大师讲座、励志文章学习及感悟。
四.国学教育:《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等。
五.法制安全教育:1.法制视频录像、经典案例分析2.交通、消防、地震、用电、网络安全教育。
六.赏识教育:自我赏识、魅力登场、快速反应、握手训练、八仙过海、疯狂口才。
七.文化课辅导:一对一文化课辅导。
八.意志力训练:队列训练、左手练字、书中找字、拼报纸、数大米、左手夹黄豆。
九.拓展游戏:如携手并进、驿站传书、夺宝奇兵等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之类团队游戏。
十.兴趣培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开展各种兴趣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
孩子跟父母动手了怎么办?
1、不要“以暴制暴”
如果孩子对家长动手了,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冷静下来,然后温和处理。可以放孩子冷静一会,让大家都有一个缓和的“平静期”,既让他看到家长是如何处理生气情绪的,让他知道不是所有的生气的方式都是大呼小叫,也可以是平静的。同时也需要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来消化他的情绪,等孩子发现没有了发脾气的理由,自然会冷静下了。
2、教会孩子解决问题
当孩子出现对父母动手的情况时,父母如果只是单纯的打回去,就是在告诉孩子,我比你强大就可以欺负你。真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只是压制了问题。这时候,父母应该教会孩子解决问题,比如控制情绪,而不是用武力建立权威。
3、让孩子意识到动手的后果
当孩子对父母动手以后,父母可以用孩子差不多的力度打回去,此时你还可以打趣地对孩子说:“你打了我一下,我就打回你一下。”这样好像孩子气般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感觉到你与他是平等的地位。孩子就会推己及人,意识到对父母动手会让父母觉得疼,伤害到父母,产生内疚心理后,孩子就不会再对父母动手了。
4、加强正面教育
小孩子动手打人一定要及时进行说服教育,告诉孩子动手打人的危害,尤其是不应该打自己的父母,如果有问题应该好好的沟通和交流,而不是以武力解决。尤其是如果孩子碰到了一些挫折就有打人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干预及时制止,同时告知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是让父母伤心的行为,父母要以最积极的心态帮助孩子改正。
孩子跟父母动手的原因:
1、孩子从小被惯坏了
现在几乎家家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这唯一的孩子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可一旦“爱”过了头,就成了纵容。孩子在家里犯错,父母只是象征性地说两句;孩子在外面犯了错,父母还要护着孩子,自己却给人家点头哈腰的道歉。
这样做不但不是为了孩子好,反而是害了他。孩子在犯了小错以后,得到的不是惩罚,而是父母盲目的保护,时间一长,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不管犯什么错都能得到无限的宽容,以后孩子犯的错误将会越来越离谱,直到父母无法承受。
父母不断的帮孩子解决孩子自己惹出来的问题。孩子没有感受到惹祸带来的后果,父母的地位也开始不断的下降,当某一天父母开始管教孩子的时候,孩子对父母的管教产生激烈的对抗情绪,那么,孩子大父母也不是不能够理解了。
2、父母本身具有*倾向
一家三口组成一个家庭,孩子是家庭中的新鲜血液,而父母则是家庭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父母利用行为和语言创造出稳定的家庭氛围,孩子在这个氛围中不断受到父母的熏陶,性格也会变得和父母相近。
如果父母其中一人或两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比如平时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吼,甚至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出手打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里会生出*的种子。一旦孩子的身体成长到可以抵抗父母的*时,父母如果再用类似的手段教育孩子,孩子必定会用同样的方式予以还击。
3、孩子在外受到*因素的影响
即便父母能够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创造温馨的氛围,也难以避免孩子在外面接触*。孩子上了初中以后,交往的人变多了,接触到了思想也自然更多。如果孩子在偶然间和有*倾向的同学发生了交集,并且还长期被这样的同学所影响,近墨者黑,孩子自身也会发展出易怒的性格。
所以在这里小编提醒大家,家长如果能从小教育自己的孩子为他人着想,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也会主动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不是成为一个放纵自己言行与欲望、叛逆心理强烈的“问题孩子”。